你覺得Ai機器人真的會出現嗎? AI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工作大變化

商社男
Jun 24, 2024

--

近期,無論是台灣或日本,有關AI的新聞都是矚目的焦點,其中芯片巨頭NVIDIA更是備受矚目。這股AI熱潮不僅反映了社會對相關技術的高度興趣,也為面臨高齡少子化挑戰的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人形機器人這一AI相關話題的討論度也日益升溫。十年前,這或許還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想像,但如今,機器人已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掃地機器人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好幫手,送餐機器人在餐廳中也屢見不鮮。日本更進一步,從2023年4月起,在特定條件下允許自動配送機器人在公共道路上行駛。從家庭到消費場所,再到公共道路,機器人的活動範圍正悄然擴大。

從功能組合到人形機器人:AI技術的漸進式進化

目前,商業化的機器人大多以非人形態出現,主要原因是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高昂,難以實現商業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浪漫幻想。

如果我們從器官的角度來看待機器人,將其視為眼睛(影像處理)、耳朵(聲音辨識)、大腦(AI學習)、四肢(移動搬運)等機能的零件,這些獨立感官功能的商業應用其實一直在穩步推進。或許在進化的過程中,這些功能零件不會立即全部整合,但部分功能零件的結合,如視覺加AI、AI加四肢等,這些複合感官功能的機器人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會問世。從長遠來看,全人形機器人的誕生也並非不可能。

那麼,當這些複合功能的機器人進入商業市場後,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產品周期大縮短:引領新工業革命,重塑商業格局

根據日本調查,企業對AI技術導入的最大期待是提升作業效率。未來,複合型機器人若能進入市場,不僅能提供邏輯判斷協助,應該還可能具備物理加工能力,結合需求預測與庫存管理,過去覺得沒有效率的多樣少量生產,將有可能變成生產的標準思維。這將導致市場產品多元化、產品週期再加速變化,極端的產品壽命將成爲常態,從而引發消費市場的巨大變革。(根據日本04年的調查,產品壽命現狀已經在縮短中,70年代只有1.6%的中小企業接的商品壽命不到1年,但到2000年代,已經有18.9%的中小企業覺得商品壽命不到1年)

小型業者的困境:競爭加劇,生存空間受擠壓

儘管複合型機器人的服務成本在未來可能達到商業化可接受的水平,但要達到讓市場所有業者都可以負擔的水準,應該又是另一件事了。因此,採用AI技術和複合型機器人的企業將在產品和相關能力方面取得飛躍式進步,而無力負擔的業者,其競爭力將大幅落後。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小型業者會完全消失,但可以預見的是,沒有改變價值主張的小型業者數量將會因爲市場淘汰減少,尤其是個人工作者,如外送員、計程車司機、攤販等(雖然跟AI無直接關聯,但攤販在少子化缺人,生產成本變高等因素的衝擊下,跟18年相比,23年台灣攤販的店鋪數量已經減少了24%)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政府部門的進場:制定法規,維護勞動市場平衡

如果上述情況成為現實,那麼這無疑將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可以想像,某些技能的勞工將因複合型機器人的出現而失去市場價值。大部分的政府對與導入外籍勞工都有層度不同的人數管控,但這些複合型機器人沒有國籍,一旦大量進入市場,可是有引發騷動的風險,所以制訂相關法律規範,應該也是可預期,是公部門會用來維護平衡勞動市場機制之手段。(日本政府針對大規模的AI開發業者,已經開始法律相關的配套討論)

產品變化加速、小型業者面臨新困境、政府部門介入,這些想像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無論如何,面對這場可能在十年內發生的巨大變革,傳統工作者必須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除了在原有工作環境中尋求突破,還應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高附加價值工作,為迎接新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

--